這個月初去了兩個大學參訪,月中繼疫情以來久違地回阿嬤家二日遊,月末我們班換了新班導,我一天之內讀完一本課外書(我平常很討厭看書),和29日令我印象深刻的關高之星(歲末歌唱比賽)。
下定決心開始寫部落格了,其實我也不太清楚能撐多久,也許到明年學測前就會收手了吧。即使時間短暫,我也想在這個地方留下一點足跡。我想聊一聊最近心情變動較大的一些事。
我們班導的離開其實跟我讀完一本書是有因果關係的,在這學期相處僅存的那幾個晚上,不安把我整個人淹沒了,我不敢告訴任何人我為何如此難過,怕他們笑我脆弱,怕他們不解的眼光逼視。對我來說,這個老師已經不是短短一年半的價值,像是我拼命活過了17年,才終於換得這樣珍貴的一段情誼。雖然我是個不太敢跟老師說話的人(兒時陰影),但與她在週記上的對話卻是我敢於表達自己的契機,我不為討好任何人而寫,也是她讓我明瞭,這樣自作多情的淒美文字也能受人喜愛。
我悄悄地睡去,那是一個安心的夜,用盡全身力氣反抗而成的。歇斯底里,無論做什麼,我像是一輛沒有剎車的車子,橫衝直撞,甚至已經無法再偽裝成懂事的模樣,讓父母痛心的孩子。那一夜,不知是真實抑或是虛幻,當我再次醒來時,全身像被一股暖流包裹著,我腫脹的雙眼直盯著作為聖誕禮物而買的書──《高敏感是種天賦》。
因為感受性特別強,而總是被說浪費時間想太多、不知足,明明我也想變得簡單一點,像那些多數人一樣健忘,我也想在社交場合得心應手。你們的那些說教,我一直都心知肚明,可在讀這本書之前,像我這樣的性格不被理解,迎合的場面話也在所難免。我終於懂了,不該再強迫自己違背本性,然後在背地裡自我厭惡了。這本書讓我重溫每個人的獨一無二,也更加地認識自己。我能原諒自己總是多愁善感、觸景傷情,也能啟發自己運用源源不絕的靈感,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夠好好表達。
再來談談關高之星好了。說實話,在我彩排到上台的那段期間,我一點都不緊張,可能因為那本書帶給的自信還在腦中不停翻攪著,也可能是我單純沒有一定要得名的壓力吧。我在唱的時候,甚至囂張到對評審拋媚眼(他們沒收到我的愛才不給我獎的吧);我是真的很享受在當下,我享受的是,自己能在那麼大型的場合,在平時簇擁著人情是非的地方,把我看到的自己也讓大家看到。我已顧不得台下的掌聲和歡愉是客套抑或是翻騰的心臟,那天跨越舒適圈而偶然聊起話來的參賽者,結束後一份突如其來的溫柔,隔天還依然鼓動著的餘韻,是我對自己誠實的獎勵吧。
在今年的最後的一個上學日,身為歷史小老師的我已與上司(歷史老師)互相磨合了一年,起初對她上課的方式極度不解,難以認同她對繁重課文的無視。最近也因為人事上的變動,她與我們聊了許多,她是多麼貼心的老師啊。我們聊到她作為教師的初衷,對於年少的一時衝動,當年她老師依然贈與面不改色的「閱」。就是那一刻,失意的少女發誓絕對不要當一名毫無人情味的老師。要不是她的堅強佇立了20多年,今天在我面前高談闊論的,又會是誰呢?
在她談到自己曾經幫助過一位黯淡無光的學生時,我不禁回憶起自己一年前,那個手無寸鐵的樣子。那時脆弱的自己只配得上一句 「你過的那麼幸福,哭什麼哭?」如果是她,會願意聽我說,我的心情嗎?不要臉也好,無知也好,愚昧也罷,當時我也只是想要一個人溫暖地抱著。
2021/12/26:
過去我一直認為我敏感的特質很可恨,因為擁擠的腦袋常常放不進「應該」被放進的東西。但看完《高敏感是種天賦》後我才明白,是我用錯方式了。
就像一台智慧型手機一樣,你可以選擇沉迷與網路遊戲,也可以用來查詢你所需的資料。我察覺到自己學習上的問題,我很喜歡把行程排到全滿,但其實按表操課根本就不適合我;每當我沒達到與規劃90%以上的吻合,或是中途就開始分心,我就會陷入一連串的自責,我會認為那是我不夠努力,然後把一些不可控因素全歸為替自己找藉口。
我很常陷入一種奇怪的迷思「大家會愛我是因為我努力認真,所以只要我一懈怠了就會被大家丟棄。」這種想法其實是有跡可循的,像我小時候也曾屢次因成績好所以被偏袒,或犯下一樣的錯誤,但受到的卻是寬恕。我想環境對我的影響也不小吧。
我從小一的時候就被師長說過自我要求很高,但我卻覺得極為諷刺。因為在我的世界裡,我一直都只是一個動作慢、愛拖延、容易分心且情緒不穩定的小丑,想要扮演的跟普通人一樣隨和、積極向上、正面樂觀;代價就是,扮不好的時候,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心裡鑿洞,鑿得愈深,就愈難再爬起來了。
你可能會勸我「放開一點」就好了吧?可笑的是就連這樣出於善意的關心,都曾被我拿來當成針戳傷過自己,那也是我一開始說的,極度不滿自己性格的原因。
班導要離開的前幾天,我隔了一年多地又哭倒在地上爬不起來,我以為這樣宛如失戀般的心情,我已經不用再經歷到這些了。
恰逢壓力上頭,我那天最後直接哭到失去意識,醒來後我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昨晚做了什麼。我一直以來透過書寫的方式表達我的內心世界,由她給我指引一條條光明的道路。可如今她離開我了,這份不安該由誰來繼續傳承呢?
除了適應新老師的問題外,當時也正面臨關高之星的決賽倒數,除了緊張之外,我還很自責拍影片那時候自己超尷尬,還有朋友在看到影片後留下的評論「你說這麼負面的話不太好喔。」來了嗎?我自以為是正面的鼓勵,在別人眼裡卻是觀感不佳的說詞嗎?
別人永遠不能理解,他們言論與臉部細微的表情早已被我細細解讀過一遍了。就像我在和兄弟講些黃梗時,被我的一些女性朋友看到,她們當然一臉不解的樣子,回家後甚至收到一封訊息「○○,你今天很嗨喔(笑臉)(思考)」我在內心偷偷地告訴自己:「以後還是別太張揚好了。」
再加上前面提過的讀書壓力,基本上我的內心已經徹底地崩解了,在這種前提下,又忽然失去一根親近的樑柱,你敢保證如果你是我,你不會哭嗎?
也不需要再給我「建議」或去評論我內心世界的「優劣」,這是在我腦中資訊量過多時所呈現的「正常」反應。而我唯一一項很自豪的優點,就是能聽進別人的話,將它們反覆思考並內化成自己的養分,無論說話者我喜歡與否。
我明白了我不喜歡跟別人一起讀書,是因為一個人給我更有效率的思考;我明白了之所以臨場報告表現不如預期,想要與人深入談論自己卻不順,是因為我更擅於突然領悟的靈感,將之化為文字,而不是計畫周延的行事曆。
我還在尋找my way,符合我高敏感的style,我忠實於be myself。
在寫這篇日記的時候我也不清楚結尾,是明是暗。也許就像人生一樣吧,生、離、死、別總將我們帶到不同地方,人生的跌跌撞撞,最終是為了回到那個溫暖的襁褓中。討厭過自己許多次,才知道如何在謝幕前,一一把自己拾回。我希望看到這裡的你,不要害怕,畢竟我什麼大風大浪都還沒經歷過,還是這樣搖晃活過了17年啊。只要能夠抓緊自己,便能夠抓住別人的手,一起創造這份得來不易的幸福。